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必修1 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现代中国外交 第17讲含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有奖投稿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必修1 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现代中国外交 第17讲含答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

第17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背景
(1)国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
(2)国内环境:新中国成立。
(3)国家利益:新中国进行政权巩固和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
2.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建立后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③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3)参加日内瓦会议
①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盘踞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②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③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④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周恩来的建议推动了会议成功,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4)参加万隆会议
①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印度支那地区实现了和平。
②主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③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④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使各国撇开分歧,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形成了著名的“万隆精神”。
概念阐释 “求同存异”方针
(1)同:中国和亚非国家都曾遭受殖民统治;都面临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都要求加强团结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2)异:中国和亚非一些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3)“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二、开创外交新局面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表现: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背景: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使中美对改善关系有了共同的要求。
②进程
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中日邦交正常化
①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②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交联合声明。
(3)意义
①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②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
③揭开了中美、中日关系的历史新篇章,对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易错提醒 关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几点认识
1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2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并不等于中美建交。中美正式建交不是在1972年,而是在1979年。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图示解史 新时期外交调整及成就
 


 
多边外交
多边外交主要是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的。一般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缔结国际条约、举行国际会议等所开展的各个领域的国际对话、协调与合作。
 
考点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全面认识“一边倒”政策及其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关系
(1)“一边倒”方针是在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下采取的,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矛盾。
(2)在两极格局中,美国的外交孤立使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最终中苏建交,并与苏联签订同盟互助条约,成功突破外交封锁。
(3)两者最终目的是捍卫独立和主权;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并不意味着盲目顺从苏联而不维护国家利益。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
①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
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
①“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家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②“一边倒”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所决定的。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要求:分析下面的材料,论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材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体现了其创新性。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倡“国家主权”平等,这说明其有平等性。
(3)从适用范围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
(4)从容纳不同时代内容来看,具有开放性。
综上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以“革命外交”走向“和平外交”,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种建交方式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发现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种建交方式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有密切的联系。
命题角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与国际政治的互动。
2.习近平同志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发现问题 习近平同志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反映了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
命题角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评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价值。
考点二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
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对美国来说,主要基于中国地位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西欧和日本的冲击、美国深陷侵越泥潭等因素;对中国来说,主要基于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因素等。
(2)影响:对中国而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外交的僵局,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对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美国而言,对苏联起到了战略威慑作用,促进了美国的战略调整和收缩;对世界而言,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发展;对中日而言,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2.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3)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5)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2016·课标全国Ⅰ,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弄清题意 本题题干材料内容是1965年与1957年相比,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贸易额所占比重由17.9%上升到52.8%。要求分析此变化的历史背景。
技巧运用 A项容易排除。中国大陆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是在70年代,故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也容易排除。新中国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故C项与题干时间也不符。
难点辨析 此题易错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政策。从材料数据看,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有了较大突破,故产生这样的认识。实际上,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后,就打破了西方欧美国家对华经济的封锁。
答案正解 B项为正确答案。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复杂:西欧各国摆脱美国控制、追求内政外交独立自主;中苏关系逐步恶化;中国政府采取“一条线”的外交政策;打破意识形态束缚,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有了新的进展,这直接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解题启示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外交对外贸的影响。这一考点在教材中属于空白部分。表面上看似乎超出了大纲要求,实际上四个选项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四个阶段。能够清晰掌握教材中介绍的三个阶段的时空特征,就能够得出正确选项。这正是全国卷考查隐性知识考点的灵活性所在。


1.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发现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1992年三次建交高峰。
命题角度 新中国外交的曲折历程;三次建交高峰及原因分析。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转折
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毛泽东)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一本当时的禁书,但他们肯定毛(毛泽东)熟读过“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毛(毛泽东)和他的最高同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
——摘编自基辛格《论中国》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改善中美关系是当时中国领导人下的一招妙棋。
命题角度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抉择;国际局势与中美关系的改善。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2016 全国Ⅰ,31  


1.命题点:新中国外交对外贸的影响
(2015·广东文综,17)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答案 B
解析 根据表格中数据变化看,中国与苏联的贸易快速增加,而与美国的贸易剧减,基本处于停顿状态,由此判断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政策有关,当时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因此B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改革开放后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贸易都有所发展,C项与表格信息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命题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015·安徽文综,18)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答案 D
解析 根据“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可以判断,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冷战”政策是由美国发起的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仅针对中国,中国成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体现西方“冷战”政策的彻底破产,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3.命题点: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战略
(2015·海南单科,25)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答案 D
解析 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与本题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出现转折的情况下,积极通过经济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故D项正确。
 
1.命题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2017·湖南长郡中学高三5月模拟,31)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政府同意出租大连和旅顺,允许外蒙古独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中国大量援助。这说明(  )
A.“一边倒”外交政策得以延续
B.二者均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后者是对前者方针的继承发展
D.“另起炉灶”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
答案 D
解析 新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与苏联建立新型的平等外交关系,体现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思想,故D项正确。
2.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英关系发展历程
(2018·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二,31)1950年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0年,中英两国互换大使的问题被再度提上议程,1972年3月中英两国正式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英国(  )
A.追随美国而不断调整外交政策
B.对华外交采取灵活务实的策略
C.冷战思维下帝国主义的傲慢
D.外交政策受制于中国的“一边倒”
答案 B
解析 通过1950年、1954年、1970年到1972年英国的对华政策可以看出,英国既关注本国利益,也与国际形势同步,具有灵活务实的特征,故B项正确。
3.命题点:近代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
(2018·江西九校高三联考,28)某学生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中美关系发展趋势图,下列对a、b、c、d四段关系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a段是由于美国长期坚持独立的侵华政策
B.b段是由于中美战时同盟关系和“铁幕”演说
C.c段是由于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孤立政策
D.d段是由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中日关系的推动
答案 C
解析 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b段是由于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援助中国抗战,两国关系友好,故B项错误;c段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不断恶化,故C项正确;d段是由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缓和,故D项错误。
4.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苏关系的变化
(2017·湖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联考,3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经提出“第二个中间地带”的理论(即西欧、日本、北美和大洋洲国家),希望中间地带的国家联合起来,成为一支抗衡美苏两国的政治力量。材料观点提出的背景是(  )
A.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恶化
B.日本、西欧具有可以抗衡美国的实力
C.中日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美苏“冷战”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答案 A
解析 毛泽东提出联合“第二个中间地带”的国家抗衡美苏,说明此时中苏关系恶化,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中日在1972年才实现关系正常化,不符合材料中时间,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5.命题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2017·北京西城一模,19)1996年,中俄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中美两国元首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中国、欧盟双方表示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表明中国(  )
A.努力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
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中俄”“中美”以及中国与欧盟分别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关系的突出特点,其主要目的是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故A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14)1950年,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6%,到1954年上升到80.55%。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
A.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方对华封锁加剧
B.中国优先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C.苏联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
D.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950~1954年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额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值朝鲜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封锁加剧,故A项正确。
2.(2017·合肥一模,16)下图是《中国外交第一人周恩来》一书的部分目录摘编,其中第二处应该是(  )
 
A.和平共处   B.分道扬镳
C.扬眉吐气   D.乒乓外交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外交成就,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正确;分道扬镳是指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故B项错误;扬眉吐气是指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故C项错误;乒乓外交是指20世纪70年代中美外交,故D项错误。
3.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到现在为止,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这一思想(  )
A.有利于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B.后来发展成“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C.后来发展成“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成为“求同存异”主张的理论基础
答案 C
解析 所谓“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一政策和题干“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的含义基本一致,后来发展成“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
4.(2017·临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6)新中国初期的对外交往主要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一边倒”,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这说明新中国的外交(  )
A.适应了多极化国际格局
B.据形势变化进行调整
C.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D.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
答案 B
解析 两极格局指的就是美苏两极对峙,中国从“一边倒”到向西方开放,这些外交政策都带有浓厚的两极政治色彩,并没有体现多极化的时代新特色,故A项错误;新中国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适时地改变外交政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务实调整,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新中国的外交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将意识形态作为外交活动的唯一依据而并未摆脱它的影响,故C项错误;单从材料我们无法看出新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要求,故D项错误。
5.(2017·大庆一模,15)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A.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B.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C.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
D.取决于地缘政治的考量
答案 A
解析 新中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苏联建交“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争取世界的和平”符合我国建设国内经济的需求和应对资本主义阵营的孤立封锁,故A项正确;“一边倒”具有很强偏向性即建立外交关系偏向于社会主义阵营,故B项错误;此时中国的外交仍为革命外交,故C项错误;“一边倒”从国际格局上来看主要应对两大阵营冷战的挑战,而非地缘政治因素,故D项错误。
6.(2017·益阳高三9月调研,14)《共同纲领》规定:“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完整,拥护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基于此,新中国在外交上(  )
A.放弃“一边倒”政策
B.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答案 D
解析 新中国初期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故A项错误;中国未参加不结盟运动,而是其观察国,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是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政策下取得的外交成就,故C项错误;《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通过的,基于此可知新中国初期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D项正确。
7.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饶伯森说:“这一会议为周恩来提供了讲坛,使他可以在反殖民主义的掩护下向一些幼稚的听众传播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中共还可能提出一些没有一个亚洲国家领导人敢于反对的反殖民主义的决议。”这一会议(  )
A.促使了中国成为世界五大国之一
B.认同了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C.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新主张
D.推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中“为周恩来提供了讲坛”“反殖民主义”推断,这一会议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会议认同了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故B项正确。
8.(2018·全国Ⅰ卷高考模拟一,31)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提出了建立从日本经欧洲到美国的一条线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说明(  )
A.中美关系出现正常化的趋向
B.中国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外交领域联合反霸思想形成
D.中国开始改变意识形态外交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以对付苏联的霸权政策,说明中国调整与苏联的外交政策,故B项正确。
9.(2017·济宁高三期末,19)1969年,尼克松曾说:“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这反映出(  )
A.中国已成为超级大国争夺的中心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多极化趋势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
D.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答案 C
解析 1969年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还没有恢复正常化,所以中国没有成为超级大国争夺的中心,故A项错误;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B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从材料“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看出多极化趋势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故C项正确;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仍然是两极格局,故D项错误。
10.(2017·福州二模,32)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先后印制了30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
B.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C.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D.国际格局的重大改变
答案 B
解析 中美关系与“中法英文对照”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后,中苏关系恶化,1972年前后,中法、中美以及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持续改善,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调整,故B项正确;与国际地位提升有关,但无必然的、直接的关联,故C项错误;国际格局依旧是美苏两极对峙,故D项错误。
11.(2017·汕头二模,18)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由于目前存在的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美国试图与中国改善关系
B.美国坚持孤立中国的政策
C.美国认为美中矛盾大于中苏矛盾
D.美国希望瓦解中苏同盟关系
答案 A
解析 从“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可知,美国要结束孤立中国政策,改善与中国关系,故A项正确。
12.(2017·莱芜二模,31)下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示意图。
 
其中20世纪90年代建交国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苏重新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B.重视周边外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C.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苏东发生剧变,许多国家宣布独立
答案 D
解析 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苏东发生剧变,许多国家宣布独立,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7·天津河西二模,12)新中国建立初期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和政策,结束了近代的屈辱外交,同时又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应当采取有步骤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控制权的方针。不承认国民党时代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周恩来在阐释毛泽东这一方针时指出:帝国主义总想保留在中国的特权,我们的方针是先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材料二 周恩来说:“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袁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第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也是一场复杂的多边外交斗争。关于朝鲜问题,朝鲜、中国和苏联代表团提出的主张因美国代表的阻扰没有达成协议。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会议通过最后宣言,签订在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统治,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及世界的紧张局势。
——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方针实行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在建国初期提出的外交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原则提出的国际背景。
(3)材料三中新中国参加的是哪一国际会议?依据材料三,说明这一会议的成果。
答案 (1)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或答“独立自主地和平外交方针”)
意义: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有利于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2)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背景:美苏冷战。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干涉朝鲜战争。中国抗美援朝,迫使美国签订停战协定,中国与苏联等17国建交,20世纪50年代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与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答出三点即可)
(3)会议:日内瓦国际会议。
成果:通过实现印度支那地区和平的宣言与协定,结束法国对这一地区的殖民统治;有利于进一步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14.(2017·烟台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
时间 条约或事件 后果或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香港岛被强占,近代中国以空前屈辱的方式开放了自己的大门。“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宝岛蒙羞,中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危局。
1919年 巴黎和会 虽然中国代表拒绝和约签字,打破此前中国外交“始争终让”的惯例,但作为战胜国归还山东的正当要求被列强无理拒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高潮。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依据两段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
论题: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
阐述:鸦片战争前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清政府却闭关锁国、制度落后、国力衰退,在列强的炮舰政策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虽据理力争也因国力弱小而导致外交失败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为提升,中国的外交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结论:国家贫弱、制度落后,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新中国,外交摆脱屈辱,走向独立自主,发展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解析 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所拟论题符合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引用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
最新试题

点击排行

推荐试题

| 触屏站| 加入收藏 | 版权申明 | 联系我们 |